港股配资 “中国好人”刘选仁:积“小善”而成大爱,为4800多个家庭送去温暖
一部24小时随身携带永远“待命”的手机,一辆行驶了37万公里的旧车,是他最可靠的公益“搭子”。深夜骤响的求助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接起;偏远乡区的家访,他坚持亲自奔走。这位68岁的老人港股配资,在过去十余年里,用这两样东西串联起了近5000个困难家庭的希望。在他看来,做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是为自己的生命“扩容”,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的实践。他说:“公益的目的是带动更多的人来参加公益,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他就是梅州市兴宁市善小助学协会会长刘选仁,先后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广东好人”“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近期,他又获评“中国好人”称号。
刘选仁。受访者供图
助学筑梦,十余年托举近五千学子
2005年的一天,雨幕重重。在外拼搏多年的刘选仁返乡途中,偶然躲进一所山村小学避雨。漏雨的教室、昏暗的灯光、破旧的课桌,有的孩子连像样的书包都没有。那一刻,他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刘选仁的助学之路,就从那时开始,直至今日。
起初,他只是想资助几个孩子上学,但当他真正走进这些家庭,才发现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兴宁市龙田镇,他遇到一个趴在灶台边写作业的女孩,家里全靠母亲捡废品维生,第二天他就送来了新书包和助学金。后来,他常常自掏腰包为需要帮助的孩子送上支持。慢慢地,他的善举感染了身边的人。亲朋好友、村里的老师、邻居,甚至曾受助的学生家长都主动参与助学的队伍。2013年,刘选仁与一群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好友联合发起成立了兴宁市善小助学协会,号召更多人奉献一份温暖。“‘善小’有两重意思。”刘选仁解释道,“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点一滴地积累;二是善无止境,永远要保持谦逊、不忘初心。”
刘选仁。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是简单地‘发钱’,而是要扶贫又扶志。”刘选仁说。协会定期关注受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注重培养“感恩、孝心、忠心、爱心”四种品质。
这种理念结出了硕果。一位曾受资助、如今已是医科博士的学生在春节来看望刘选仁时说:“仁叔,我一毕业就要加入咱们‘善小’。”还有一位考取北京邮电大学却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女孩,在协会资助下顺利毕业,工作后主动申请加入协会,并将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出。
十余年来,“善小”之爱从涓滴汇流,终成奔涌不息的江河。截至目前,协会共帮扶4800余名学子,援助26名重病学子就医,对16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连续四年的学业资助,紧急帮扶4户受灾家庭,并为居住危房的特困学子建起了7间新房、修缮了2间危房。这些数字背后,是近2500万元的投入,更是数千个因此而改变的命运。
初心不改,将“善小”大爱洒向每个角落
随着队伍持续庞大,刘选仁逐渐地将公益触角伸向助学之外的其他领域。“让爱回家应急寻人服务队”是他的另一项善举,求助热线与他的私人手机绑定,24小时待命只为及时回应求助电话。“这么多年我从来不敢关机。”刘选仁顿了顿,语气平静却坚定,“一旦有求助,哪怕半夜三更,我都要马上回复。”长年累月的值守让他养成了独特的作息——每晚9时左右必须小睡一觉,因为“一旦被求助电话唤醒,往往就要彻夜跟进”。
刘选仁还记得2023年的除夕夜。当晚7时许,家家户户围坐吃团圆饭时,刘选仁的电话突然响起——一位回乡过节的老人走失了。他立即放下碗筷,协调协会志愿者出队寻找,自己也不顾年迈风寒随队而行,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地毯式寻找,终于找到了老人。截至目前,服务队已累计寻回1805名走失人员。“最长的一次找了九天八夜,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他回忆道。
今年夏天,在基孔肯雅热防控期间,刘选仁组织十余名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防蚊灭蚊行动。志愿者们细致清理院内花盆、排水沟等积水区域,对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并向老人们赠送装有蚊香、驱蚊液的防蚊包。
病榻上的牵挂,是他不曾改变的初心。2023年4月,刘选仁被确诊为结肠癌。历经8次化疗、25次放疗的艰难治疗后,他终于康复。术后不到一个月又回到志愿服务一线。“当时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说。
这些年刘选仁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始终看得很淡。他说:“我把荣誉看成是一种责任。”如今,他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带领1700多人的团队,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善小”的大爱,正如他始终践行的理念:“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坚持。”
南方+见习记者 吴静涵
统筹 姚瑶港股配资
高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